云南经济日报:农转城政策背后:需要更多配套
经报记者王绍琴
“排队领报名号、交资料、报名、面试,终于送进去了。”3月1日,住昆明市和清巷的周艳站在滇池卫城某小学门口久久不愿离去,这几个月为给儿子找个理想的小学,她忙坏了。
按她的描述,没有昆明户口,单位给她出示的有固定工作并购买五险的工作证明为她儿子上小学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即使过程麻烦一点可她仍没有在昆明落户的打算。
“尽管政策反复刺激,但我们买不起房子,也没有其它可以落户昆明的条件。”周艳补充说,放弃农村户口进城落户,总也让她感觉不踏实。
“农民进城如何落户,能不能落户,不在我们职权范围,我们关注的是农民进城落户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省人社厅的消息称,农民进城落户后的配套社保政策是新市民进入并稳定在城市居住的重要保障。
即便社保政策为进城落户农民提供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农民纠结的是进城后落不落户,而值得关注的是落户需求迫切的农民分布在哪些领域。
纠结的落户心情
省人社厅近日制定印发的《关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城镇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
在《意见》解读中,“进城落户农民”排在了受益人群列表的首行。一时,以“进城落户农民”为关键词的各类信息再次跃入视野。
“《意见》是为了配合我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而出台的落地配套政策。”省人社厅工作人员介绍,《意见》共涉及方便农民进城落户和落户后在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社会保险、人社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惠民便民政策措施,对推动我省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来自省公安厅的数据:近年来我省农民进城落户达600万人。自去年7月我省启动户籍改革以来,全省农转城15万余人,城转农10万人。
“根据《意见》的解读,翻看了去年的户籍制度改革,我要落户昆明还得先买房。”在昆明工作6年的陈月骄说,买不起房,人社“礼包”再诱人也与自己无缘。
从事零售业的陈文说,在老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按当地政府倡导买了养老保险,家里还有田地收入,自己又有打工收入,进城不落户也能享受城市生活。
不同的是,来自沾益县的杨洪很是担忧。明年3月,他的大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由于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社保证明,他的孩子在昆明上小学就成了问题。
“按户籍,我也是农民,但不打算把户口迁来昆明。”在昆明某国企工作已7年的李洪明不但给孩子选择了一所理想的学校还办理了入学手续,対于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他显然不在意。
“问题就出来了,有解决户口需求,需要社保的一些生活在城市的农民,他们恰恰达不到进城落户的条件。有些户籍虽然是农民,但有稳定的工作有社会保障,经济能力较好,选择进城不落户的也不少。”云南一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陆春就是这一类人,目前他在昆明已有3处房产,但户口仍在农村老家。
配套性措施有待加强
从《意见》的发布时间及内容看,省人社厅是我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启动后,首家出台具体落地配套政策措施的单位。
查看近几年来云南农民进城落户背后的政策,不难发现,少见配套性政策和措施。
省人社厅出台的《意见》规定了进城落户农民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就业创业证》的办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培训补贴、享受创业帮扶、申请“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和培训补贴等诸多方面享有权利,明确了进城落户农民及其他常住人口享受平等的人社公共服务。
但这仅是人社领域的保障,单一的配套保障很难成为让农民放弃农村户口进城落户的理由。另一方面,农村户口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项权利也成为捆绑农民进城落户的枷锁。
需要明确的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但现实情况是,农民因为种种顾虑,不愿意放弃这三项权利,也就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进城落户。
从在昆明市区走访的情况看,流动人口有落户意愿并符合落户条件的为数不多,鼓励农转城除了再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外,还得继续推动完善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