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省人社厅11月8日消息:近年来,该厅积极构建“双创”政策体系、全面打造“双创”载体、着力形成“双创”合力、广泛营造“双创”氛围,制定出台人社配套政策措施,通过降门槛、减负担、建机制、抓统筹进一步激发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截至三季度末,全省共新增发放“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等创业扶持贷款110.2亿元(贷款发放总量居全国第1),扶持创业12.5万人,带动就业34.16万人。
五措并举促“双创” 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态势
一是降低创业门槛。坚持创业引领,坚持市场导向,降低准入门槛,放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信息导向和人力资源配置功能。按照“五制”、“四公开”、“三亮明”要求,全面提升人社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共编制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46项,取消证明性材料和手续9种;取消职业资格认定339项;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措施,建立健全了全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态势。去年至今全省共拥有各类市场主体252.75万户,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40.5万户。
二是减轻创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自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税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照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严格落实国家鼓励创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以及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
三是建立创业投融资引导机制。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规范众筹融资平台发展,探索建立小额股权众筹融资机制,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
四是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业有关政策。对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成果转化,按照不少于60%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五是统筹资源形成合力。着眼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新机制,建立了由人社部门牵头,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个私协会、教育等部门参与的“省级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一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双创”工作。这些举措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截至三季度末,全省共新增发放“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等创业扶持贷款110.2亿元(贷款发放总量居全国第1),扶持创业12.5万人,带动就业34.16万人。
构建“双创”平台载体 “零”距离服务创业者
云南省人社厅着力构建推进“双创”的平台载体,全省人社系统共扶持建设各类创业园101个、校园众创平台35个,打造了“云南人社众创网”和“云南(上海)对口帮扶创业联盟服务站”,顺应“互联网+”的新趋势,推进互联网和就业创业工作深度融合,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一是建园区。通过给予每个园区100万元资金补助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州市和民间机构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场地、厂房和农村家庭农场等设施建设创业园。目前,全省人社系统扶持建设青年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示范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园区达101个。
二是搭平台。着眼“双创”的时代需求,以各类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师院校为重点,从2015年起,用3年时间建成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省级校园创业平台,并对每个平台给予50万元的资金补助。目前,已建成校园众创平台35个。
三是联网络。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理念,以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了集就业淘宝、人才淘宝、政策资讯、公共服务、众创资源、在线创业、农村电商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创业平台——“云南人社众创网”,将线上线下的人社工作通过互联网的互动形式,为创业者提供“零”距离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目前,网上商城入驻市场主体628家,上线创业产品达2439个。2015年,“云南人社众创网”被人社部评为全国6件“2015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之一;今年又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案例”。
四是创联盟。以沪滇联办形式建立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市场拓展”为一体的“云南(上海)对口帮扶创业联盟服务站”,为云南籍创业者提供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信息、创业咨询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每年组织4期100个左右云南创业团队到(上海)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训,提高云南创业团队的实操能力。
据了解,该厅还将加大与沪苏浙等地的合作,加大中关村、创智汇、U客工场、天使汇等国内领先的众创空间及创投机构的引进和合作,建立跨区域联通的创业创新联盟合作机制。在全省111个县、12156个行政村开展了打通人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工作,举办创业就业专题宣传活动1300余场,发布各类创业就业宣传信息4.9万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