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期盼
———楚雄州人社局帮扶元谋县江边乡中村脱贫发展调查
罗丽娜至今还记得2015年10月初次见到杨文香时的情景。
“见到我们, 她腼腆地笑着, 想让我们进屋坐一会儿, 却苦于家里的局促。”尽管只有40岁, 皱纹却已经爬上了杨文香的眉梢眼角,头上的白发也清晰可见。
杨文香一家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江边乡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父母残疾、 孩子年幼, 多年来一家人仅靠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2015年,灾难再次临至。 婆婆和丈夫相继离世, 杨文香又患上脚疾, 一家人再次陷入困境。
作为楚雄州人社局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罗丽娜想倾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 找工作岗位、 送粮食衣物、 进行心理抚慰, 这些帮扶就像是寒夜里燃起的一堆篝火, 为杨文香和家人送来别样的温暖。
杨文香所在的中村位于元谋县金沙江畔的群山之中, 海拔近2000米, 是江边乡最贫困的山区村。 村里像杨文香这样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还有500多人。他们几十年来驻守大山之中, 尽管生活艰辛, 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实现发展,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现实的种种难题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楚雄州人社局局长黄云雁说, 从2015年9月开始, 楚雄州人社局开启了全方位、 立体式帮扶中村脱贫发展的探索。
这犹如一缕温暖阳光, 照亮了中村千余名村民未来的路。
山的那一边
2016年4月, 杞文胜开始担任中村村委会支部书记。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 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自幼在中村长大的杞文胜坦言, 带领1000多村民脱贫致富的责任,让他夜里难以安眠。
山势陡峭、 海拔较高、 干旱缺水, 让中村多少年来都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 村里没有水源, 村民们需要到山沟里背水来饮用。 从最远的自然村到水源地, 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我们一共有8个自然村, 没有一条公路, 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 杞文胜说。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让中村的养殖、种植业发展不畅。
更让人痛心的是, 崎岖山路, 让孩子们的读书成了难题。
村民张清花对此感触很深。
“我的两个孩子, 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读学前班, 每个星期天下午送他们下山到乡上的小学时, 孩子们都会哭着喊妈妈。” 眼泛泪光的张清花说, 由于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学校, 五六岁的孩子上学必须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一次。
村里的年轻人能坚持读书的很少, 大部分都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留在村里的老人、 妇女和儿童, 在面临困窘生活的同时,还要忍受着孤独和寂寞。
85岁的李守忠有4个儿子, 一个早年去世, 其他3个孩子都常年在外务工, 家里只剩下李守忠和老伴相依为命。
2015年底,当罗丽娜和同事走进李守忠老人家中时,眼前的场景超出想象。
“我们发现两位老人被亲人锁在屋里。爷爷看到我们来, 急得一直在拍打门, 奶奶哭得很伤心。” 罗丽娜说, 那样的场景她一辈子也忘不了,残酷而冰冷。
更让人焦急的是, 很多村民甘于贫穷、 不思改变的想法和心态, 多年来愈发严重。
“很多村民已经习惯了贫困的生活,每年等着国家给的救济, 不想学、 也不愿意学些技术, 甚至害怕改变。” 杞文胜说,多年前他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时, 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2015年,楚雄人社局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带来, 让大山上的村庄看到了新希望。
点一盏烛火
中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沿岸。 这儿气候炎热、 生态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整体发展、 生存环境较差。 全村8个村民小组272户1046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户525人, 占总人口的50.6%,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从根本上改变贫穷面貌难度很大。
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黄云雁, 深知贫困地区的难处。 作为楚雄州人社局长, 他将精准扶贫工作与部门职能发挥、人社文化建设、 人才锻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要解决致贫的根源性问题, 将应急性、 兜底性的短期帮扶与系统性、 基础性的长期谋划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黄云雁说。
了解贫困群众的情况, 和贫困群众建立起真感情,这是扶贫的前提和基础。
2015年9月起, 楚雄州人社局选派12名干部职工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 来到中村村民身边, 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作为元谋县扶贫工作队的总队长, 夏禹对中村每一户贫困家庭的情况都熟记于心。
无法遮风挡雨的土坯房、 长期患病的苦痛、 贫穷重压下无奈的眼神, 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夏禹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心。
经过挨家逐户地调研走访、 面对面地与村民谈心交流、 科学评估预判, 楚雄州人社局确定了 “补短板、 打基础、 谋长远”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修路是第一步。
楚雄州人社局积极协调元谋县相关部门, 争取到1300多万元公路建设资金,对中村8个自然村通村土路进行全方位改造, 并修通最边远的阿卓和中村两个村委会的主干道路。
那治村被村民们称为悬崖上的村庄。从那治村到中村村委会虽然只有1.92公里, 但多少年来村民到村委会都只能靠步行, 要走近一个小时山路。 路窄、 坡大、弯急, 两边都是陡峭的悬崖峭壁, 路上常年积水、 湿滑、 塌陷, 一到雨天就人畜不通。
2016年4月, 那治村通往村委会的公路正式修通了, 让这里的村民彻底告别了过去的尘封岁月。 61岁的王文说, 路通了, 自己88岁的老父亲终于可以坐车到山下,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为改变中村没有生产用水、 严重缺乏生活用水的现状, 楚雄州人社局与水务、烟草等多个部门对接协调, 申请水利设施提升改善资金60多万元, 修建了50多口小水窖, 并帮助村民扩建了两个蓄水量1500m3
和1000m
3
的小坝塘。
一个个新举措, 让村民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笑容的背后, 是扶贫工作队员不惧艰难的决心,是不计辛劳的付出。
为了争取修路和水利设施的资金, 楚雄州人社局的同志反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 不断修改完善施工方案。 一次次地调查、 一回回地研究、 一趟趟地奔走、 一路路地勘测, 几个月的不懈努力, 换来了村民脸上满意的笑容。
公路通了, 用水有了, 但是未来的脱贫之路还很长。
要建立起长效脱贫机制, 还必须推动产业发展。
2016年, 楚雄州人社局根据中村8个自然村的海拔高度、 温度、 湿度、 土壤结构以及村民的习惯喜好, 邀请农业、 林业、 养殖等方面的专家深度勘察研究后,确定了每个村不同的种养殖扶持项目。
“我们根据每个村的资源情况对症施策, 规划种植无筋豆、 紫蓝、 菜豆等经济作物150亩, 种植核桃、 花椒、 甜橙、 芒果等经济林果近1000多亩, 扶持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山羊和土猪养殖, 开拓了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夏禹说。
一项项的新变化, 让村民们对未来有了前所未有的希冀。
扶智又扶技
扶贫工作队员何江对今年中村发生的变化感触颇深。
从2015年3月何江作为新农村指导员来到基层, 到2015年9月担任中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在村里的时间越长, 他对扶贫的迫切性体悟就越深。
“村里的变化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善,道路的畅通, 水源的供给,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的改变。” 何江说, 以前村民们在一起经常聊的都是家长里短, 现在却都在谈论怎么养羊、 如何养猪, 到镇上学哪门技术, 打什么工收入比较高,这样的转变,值得欣喜。
润物细无声。
改变来自于扶贫工作的科学推进, 源自于扶贫工作队员的点滴付出。
为了帮助村民们树立自力更生、 勤劳致富的观念, 楚雄州人社局和元谋县其他挂包单位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 积极培树致富带头人, 发挥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的作用。
黄文兵就是首批得到扶持的致富带头人之一。
尽管只有20多岁, 黄文兵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家很困难———父母受病痛缠磨已久, 为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尚需照料。 曾经学过技术的黄文兵早两年就开始尝试自己酿酒,但苦于无启动资金, 加之缺水, 一直没能做成。
2016年4月, 何江了解到黄文兵的情况, 亲自为他做担保人, 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帮助他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
如今, 黄文兵酿酒的作坊已经建成,一家人的生活重获希望。 “今年酿的酒已经超过两吨了, 我还想养些猪和羊, 现在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
目前, 楚雄州人社局等单位在中村又甄选出有一定基础, 但缺乏后续发展资金的养殖大户、 种植大户和酿酒户, 给予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 真正实现从 “大水漫灌”到 “精准滴灌”的转变。
扶贫要扶智。
从2015年至今, 楚雄州人社局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 在中村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 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以培训促就业, 以就业促增收, 以教育促脱贫, 力求做到 “一户一人、 一人一技、 一技促脱贫”。
“我们根据村里产业发展和群众需求, 分类开展了4期技能培训班, 共帮助村民实现外出务工500余人次, 组织和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余人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每人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楚雄州人社局副局长李琼会介绍说, 一年多来, 人社部门积极与各类厂矿、 企业协调对接, 为贫困群众提供条件相对较好、 劳务报酬相对较高的务工机会。
更值得关注的是, 楚雄州人社局不局限一时一事的帮扶, 不拘囿即时见效的措施, 而是积极帮助村子逐步建立起自主脱贫的能力, 着眼于建立脱贫致富、 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2016年, 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 楚雄州人社局帮助中村建立水资源有偿管理使用机制, 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零” 的突破, 并探索实行 “红色股份”和 “红色信贷”, 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 帮助村集体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 聚焦初、 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 “两后生” 教育和就业问题, 楚雄州人社局积极协调楚雄技师学院支持配合,鼓励、 引导、 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到技师学院就读。
黄云雁说: “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技能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 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撬动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样的探索, 立足长远, 着眼未来,播撒火种,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