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新时代的思想旗帜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论研讨会综述
11月26日,云南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理论研讨会之一,由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大学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研讨内容包括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围绕主题,广泛深入地研讨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坚持思想建党 推进理论强党
新成就辉耀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思想。与会者强调,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提升理论素养、增长工作本领的思想宝库,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全党,是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学深悟透这一思想,掌握蕴含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将会极大地帮助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挺直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增强干事创业能力。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昌山提出,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认识有新高度、学习有新境界、贯彻有新气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必须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深刻领会其理论渊源、时代特征、实践价值等,领悟蕴含其中的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努力把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建国表示,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看,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从顺利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我们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头脑。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我们要正确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破解各种复杂的发展难题,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的指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方位来看,要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真正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真正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宽发展途径、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来看,不仅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而且在实践中解决这一矛盾更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省社科院马列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小军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具体而言,就是深刻回答了两大基本问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全面回答了一系列具体问题,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巨成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精髓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方面,贯穿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内在本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阮金纯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基于这个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既是理论武装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伟大工程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既要引领这个新时代,又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新民认为,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看,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我们党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看,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把中国放在世界大局中看,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坚持教书育人 推进立德树人
参加研讨会的高校专家学者结合高校实际提出,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明“道”,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落地落实落细中见实效。推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师生学习、实践中的生动道理,转化为指导师生做人做事的管用办法,切实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刘沧山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全方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师生头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肩负历史重任,最重要的就是让广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将来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兵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当结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让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最及时、最全面、最准确的方式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开展研讨交流,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及时把党的十九大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案、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原文、悟原理,有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樊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新的生动理论和实践教材。我们应当不断加大思政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及水平。要把在教学中融入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工作和任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新思想“三进”、加强实践教学等系统性工作,着重在“把方向,重落实”“重引领,求创新”“研教材,严对标”“改教法,推经验”“育特色,出精品”“用新技,增活力”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和增强思政课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苏丽杰表示,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体现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社会育人。抓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人人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空间、宿舍空间、网络空间、心灵空间,统筹和发挥好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各自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党建带团建,关心关爱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学生红色社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抓好主课堂,拓展辅课堂,使主课堂与辅课堂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