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县“五精准五解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明显
镇雄县采取措施破解培训与输出脱节、输出与服务脱节、政府与市场脱节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精准摸底,解决底数不清楚问题。建立:“六制度两库一网络”解决底数不清问题。即专人专责制度、摸底更新制度、台账管理制度、统计例会制度、务工报备制度、督查抽查制度。建立健全覆盖 80 余万劳动力人口的“劳动力基础数据库”、“用工需求数据库”和“劳务信息网络”,精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二是精准培训,解决实效性不强问题。在精准摸清贫困劳动力的基础上,变“结业就报账”为“就业才报账”,一年来共开展订单培训转移 5980 人,培训专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达 100%;变“在家培训”为“在岗培训”,在昆明、浙江永康等地集中培训 24 期 2610 人,大幅提升了工资收入;变“意向培训”为“定向培训”,共引进东莞、深圳、厦门等 10 余家企业建立了7 个“生产模拟车间”,累计定向培训转移 1.7 万人。
三是精准转移,解决组织化不高问题。实施“三个一批”行动,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即通过县外劳务合作基地集中输出一批;整合县内用工需求转移一批,已建成 68 个扶贫车间,帮助 1.09 万名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组建了 235 个劳务工程队,解决了 6500 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盘活公益岗位安置一批,通过整合生态护林员、村庄保洁员、河道专管员等公益岗位,托底安置 2.14 万人。
四是精准服务,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 。在县内突出抓好留守人员关心关爱,在县外突出抓好务工人员稳岗维权。2018 年,镇雄县劳务工作站帮助务工人员共维权 1683 起、涉及资金 5000 余万元。
五是精准履责,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了“三捆三包”责任制。即县级领导捆绑到乡镇包输得出,乡镇领导捆绑到村包稳得住,村干部和挂钩帮扶干部捆绑到户包有服务。
2018年,镇雄县累计转移就业55.47万人、实现务工收入154.63亿元,其中转移“卡户”劳动力19.93万人、实现务工收入53.34亿元,90%有劳动力的“卡户”家庭至少稳定就业1人,有10.64万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