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动态
时间:2018-08-03 09:44 来源:云南人事考试网 咨询QQ:800002381 微信公众号:hfpxwx
昭通市“六精准六提升”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昭通市按照“133”扶贫工作思路,以建档立卡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农村“两后生”为重点,紧紧盯住“让有条件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实现100%就业培训、100%推荐就业岗位、50%以上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这一目标,通过“六精准六提升”,变群众自发、无序、没有保障的外出务工为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有体面的转移就业,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精准施策,提升就业扶贫的针对性
组织精干力量,对农村户籍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逐户摸清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愿,对症下药、因人施策,分类采取“五个一批”措施,着力提升就业扶贫的针对性。一是引导自发输出就业一批。鼓励贫困劳动力,在其他务工人员亲缘、地缘关系带动下,主动外出务工,通过市场配置因素输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二是有组织输出就业一批。建立政府主导、村级发动、中介输出、企业接收、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机制,针对性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输出。三是本地产业吸纳就业一批。着力做强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扩大本地就业岗位供给。大力鼓励各类群体下乡、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四是组建乡村劳务队就业一批。积极引导各种原因留在乡村的贫困劳动力抱团发展,动员致富带头人、乡土技能人才等带头组建贫困劳动力劳务队,在“五网”建设、美丽乡村、扶贫工程等项目施工中给予倾斜照顾,使一批因“照顾老人、教育小孩、家有重症病人”等原因无法外出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五是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帮扶就业一批。积极开发美丽乡村环境维护、河道巡管、山林管护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对大龄、残疾、劳动能力低下等极难转移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就业。
精准培训,提升培训与转移的衔接性
以市场需求和实现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为载体,整合扶贫、就业、东西部协作等专项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以转移就业为核心,实施分类培训,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能力水平。一是大力开展订单培训。积极引导市内用工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二是引导实施在岗培训。通过工会在岗职工培训、失业保险技能提升展翅行动等项目,发放技能提升补贴,引导企业开展在岗职工带薪培训,鼓励职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升技能,增加收入。三是紧扣产业实施培训。以昭通农业特色产业、民族民间工艺以及第三产业服务等为重点,落实就业资金管理办法,合理调整适宜产业发展的职业培训项目、补助标准,增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与周边省份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合作,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学生到就业前景好的职业院校就读,帮助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生活、交通、住宿等难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
精准输出,提升转移就业的有序性
整合县乡党委政府、对口帮扶市镇(街)、人力资源公司、大型用工企业、劳务经纪人、村级联络员等各类资源、力量,采取宣传发动、搭建平台、政策引领等措施,提高有组织转移输出程度,大力推动贫困群众有序转移就业、增收脱贫。一是抓好宣传发动。通过拍摄发布微电影、召开务工座谈会、印制发放岗位手册、进村入户走访等方式,大力宣传就业扶贫政策措施和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消除“不想去”的思想和“不敢去”的顾虑,激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性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搭建转移就业平台。利用“春风行动”、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活动,举办大型招聘会、乡镇巡回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就业对接活动。三是强化政策引领。整合就业补助资金、扶贫资金、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建档立卡劳动力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给予交通补贴;组织贫困劳动力输出务工的,给予鼓励组织劳务输出补贴。对外出务工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给予1000—3000元/人的稳岗补贴,最大程度激励、帮助建档立卡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四是强化有组织转移输出。加大同沿海发达城市企业劳务对接力度,打造稳定、集中的劳务输出基地;广泛动员村级联络员(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村级联络员(劳务经纪人)与人力资源公司直接对接,实现定人、定岗、定向输出;安排乡(镇)、村(社区)干部全过程陪同到输出地开展安置和稳岗工作。
精准对接,提升劳务协作的协同性
根据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和广东、云南两省提出的要求,昭通、东莞、中山三市坚持把劳务协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精准上出实招、协同上下功夫。一是健全对接协调机制。按照“昭通所需、东莞中山所能、协作共赢”的原则,针对昭通300多万劳动力资源和包括东莞、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城市100余万用工缺口的情况,市级建立议事协调、对口联系、任务分解、信息对接、定期通报、考评激励等制度;县级建立县镇对口劳务协作机制,东莞、中山57个镇街全部参与结对帮扶;村级组建1306人的联络员队伍,对接岗位信息和组织输送工作。二是协同开展对口转移输出。建立跨区域、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组织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活动,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东莞、中山的优质企业岗位。根据劳动力意愿和岗位需求,联合东莞、中山开展“订单式”培训。三是协同促进就近就业。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昭通滇粤产业园,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供给。在东莞华坚鞋业等企业的带动下,1380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中山市卉盛公司在盐津、大关等县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办法,解决了853人就近就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51人。四是协同开展关怀服务。昭通市各县区在东莞、中山设立劳务工作站11个,派驻33名专职人员负责务工人员接收、企业对接、劳动维权、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东莞、中山两市积极协调解决务工人员随行子女入学问题,部分镇街为贫困户子女每人每年补贴生活费5000元、每人每学期减免学杂费500元。中山市对首次到该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昭通籍劳动力,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最长1年的生活补贴。
精准服务,提升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建立完善后续跟踪服务机制,确保贫困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促脱贫”。一是强化服务务工人员。在广东的东莞、中山,浙江的杭州、永康、苍南,云南昆明等地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站18个。充分发挥驻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党工委、招商联络处的作用,定期组织力量对务工人员进行走访慰问,灵活开展交心谈心、老乡会等活动。加强与输入地人社部门及劳务公司、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维护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外出务工群体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二是强化服务留守群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作用,做好“关爱留守人员”工作,采取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方式,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解决农忙缺工、突发事件应急等困难,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留守妇女等群体作用,探索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模式,提供成长引领、学习引路、心理疏导等服务,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有关爱、有温暖,让务工人员放心工作、安心就业。
精准扶持,提升返乡创业的带动性
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班、开展创业实训活动、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发放创业贴息贷款、安排创业导师指导等措施,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和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利用家乡资源和要素的比较优势,返乡投资创业。二是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人员,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鼓励和扶持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区域内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实现特色产品与外地市场有效对接。
热门搜索: 事业单位 as 公务员 村官 执业药师 二级建造师 药师 政法干警 经济师 一级建造师 二建 脙聮脗漏脙聤脗娄 职称计算机 村官确认 脗麓脙楼脗鹿脙聶 脗露脙戮脗陆脗篓 脙聮脗漏脙聤脗驴 大学生村官确认 注册安全工程师 职称英语
昭通市人事考试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