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公告 >

普洱市: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普洱市: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访普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马永

今年以来,普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扶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为工作重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我们就普洱市今年以来开展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情况对中共普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普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永进行专访。

记者:普洱是一个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山区面积达到98%以上的地区。公开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16年末,普洱市总人口有261.7万人,我想问一下马局长目前普洱市农村劳动力在总人口中占多大的比重?

马永: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工作的针对性,普洱市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前期摸底调查,后期统计分析,全面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现状。我们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农业人口总人数约为187万人,农村劳动力人数约为123万人,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7%,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6%左右。

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普洱市农村劳动力的一些基本状况,其中外出就业的有多少人?收入水平在一个什么区间?

马永:根据我们前期的摸底调查和统计,全市123万人的农村劳动力中,可转移就业人数约为73万人。目前,已经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约为29.7万人,占到可转移就业人员总数的41%;在本地就业的有40万人左右。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市外转移就业的空间非常小。这些转移就业到外地工作的人员,月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有18.86万人,收入在2000-4000元左右的有8.4万人,收入在4000-6000元左右的有8373人,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3774人。

图:转移就业宣传

记者: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这对我们人社部门来讲主要涉及一些什么任务?

马永: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涉及人社部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要求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第二个是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为落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今年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记者:那我想问一下马局长,今年普洱市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马永:我们主要采取了七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在市委卫星书记、市委陆平副书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国云同志的关心下,我市建立了“市统筹协调、县(区)负总责、乡(镇)组织发动”的工作格局,各县(区)由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人社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力度。

二是压实各级责任。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区)人民政府签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细化压实责任,确保目标到位、任务到村、责任到人。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责任部门建立定期会晤和联络员制度,充分发挥部门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创业就业。

四是建立了督查考核机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层层传导压力,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

五是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党建综合服务平台等渠道,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春季企业用工招聘会”等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宣传,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为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是做好对接服务。依托省内外人力资源机构,分别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用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收集发布企业岗位信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比如:思茅区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引导转移就业。对生产资源较少的村组,开展区域性转移就业,特别是省外转移就业;对岁数偏大、技能单一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后,实现一产到三产的产业转移就业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就业或给予创业培训和创业优惠政策扶持,实现自主创业。

七是探索实施农村劳动力信息网络化管理。我们在江城县开展试点,对村委会所辖范围内的适龄劳动力实行网络化管理,确保了个劳动力人信息情况真实全面。

记者:那么,我们人社部门在开展上述工作中又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马永:一是克服了转移就业渠道多、组织无序的困难,实现从自发和帮带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目前,我们通过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的广泛宣传发动、与省外企业建立工作衔接机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和薪酬、劳动权益保障等措施,使有意愿的群众有组织地到省外就业。

二是找准培训精准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的症结,实现培训与市场对接。培训环节是整个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的核心,全市人社部门突出以产业转移就业为目的,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开展针对性培训;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的,结合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开展工匠培训;以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为目标,把培训的落脚点放在就业上;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人员自主创业、返乡创业。

三是克服了地方产业发展与转移就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了产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近年来,普洱市随着茶叶、咖啡、橡胶、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发展,就地就近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实现了促进就业与农民增收。比如:江城县勐烈镇政府大力发展橡胶、咖啡、坚果、蔗糖产业,户均种植经济作物达8亩左右,基本全部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所辖的村委会大力发展养鱼合作社经济,村民大部分实现产业增收致富,并由合作社就地吸纳就业;对剩余劳动力由村委会指导发展玉米、蔬菜种植,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再如:思茅区倚像镇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干部职工促进就业的作用,实行干部包户扶持经营农家乐,在资金扶持、客源带动、创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支持,有效促进大寨村近50户失地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实现就业。

记者:马局长,普洱市自实施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永:一是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施精准培训,整体提升群众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培训13.65万人次,其中人社部门培训了105期,培训2.21万人次。比如:思茅区扎实推进精准“技能扶贫”,通过省农信社联系了三家保安公司提供300个就业岗位,通过技能培训之后定点输出。

二是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升群众的收入水平。2017年以来,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3万人次。比如,我们在澜沧县开展农村建筑领域工匠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村安居工程缺少建筑工匠的困难,还让村民掌握了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完成自家建房的前提下,实现务工收入3000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做法,我们在全市推广,各地积极开展此类培训,受益群众5000人以上。

三是开展就业创业“整村推进”试点,助力整村脱贫。我们在思茅区六顺镇开展试点,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对六顺镇嘎里村建档立卡户、低保户进行摸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确定了“两个一百”整村推进创业扶持政策,即:创业担保贷款100户(市级)、“贷免扶补”创业贷款100户,重点扶持嘎里村发展养殖、茶叶(咖啡)种殖两个产业。目前扶持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记者:请问马局长,下一步普洱市在开展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工作方面有什么打算?

马永:针对下一步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工作,我们的工作重点:一是紧紧围绕脱贫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普洱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为茶叶、咖啡、橡胶、高原农业等产业培育实用型农业人才。二是紧紧围绕城镇化发展需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以适应城镇化需求为重点,开展厨师、计算机、美容师等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融入城镇化提供职业技能支持。三是紧紧围绕“双创”需要,落实李克强总理对双创工作的要求,积极为广大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切实转变农民工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四是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与沿海城市用工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定岗培训,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适应外出就业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强转移就业的供需对接,继续深化与省内外企业的联系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渠道,加强与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和帮带转移就业带头人对接,多渠道推进转移就业。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