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公告 >

德宏州:围绕小康社会目标,推进转移就业

德宏州:围绕小康社会目标,推进转移就业

——访德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科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将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贫困人口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两年来通过摸清底数、压实责任和创造性的探索,使得德宏州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近日,记者采访了德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科丁。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德宏州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赵科丁:德宏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高,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全州总人口129万人,五种主体少数民族约为59万。其中劳动力总数为55万人,可供转移人数约为42万人。

在全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时,我州通过精准识别、多次调查核实,截止7月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019人,拟新纳入贫困户34768人,合计113787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2099人,其中已转移就业12543人。

记者:请问,2017年上半年德宏州在推进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赵科丁:我们主要采取了8条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我州在成立由州长任组长的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设立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办公室。由州人社局牵头,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切实做到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计划、项目、资金、实施、信息、评估”六个统筹。2017年上半年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督查组,对各县市进行督查督导。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和追责。

二是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我州根据省下发目标任务文件,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县市、各乡镇。责成各县市、州直各责任部门建立严格按照目标任务及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是深化技能培训扶贫。我州选取了芒市三台山乡、陇川勐约乡、户撒乡、盈江铜壁关乡、油松岭乡等5个特殊困难乡镇做为技能扶贫州级联系点,制定了具体的试点技能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五个技能扶贫试点乡镇的同时,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作为培训对象,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让农村贫困劳动力掌握了一定技能,促进了农民工转移就业,提升了贫困人口的专业技能。

四是扶持创业,推动就业。积极鼓励各县市整合资源,打造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便利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加强创业培训,实施创业辅导员帮扶,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

五是全面推进《德宏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方案》。2016年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结合我州实际通过多次调研出台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方案。方案通过依托脱贫攻坚建设项目;依托乡村建设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城镇化和“五网”建设等重点项目;依托州内外劳务服务机构;依托区位优势;服务州内工业园区;州内大型项目吸收;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等八个方面措施和企业吸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每吸收一名劳动力财政给予企业奖补1000元等“十条优惠政策” 有力推进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和“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目标。

六是广开渠道,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市场的内接外连作用,把岗位引进来,让人员走出去,积极做好异地转移就业对接和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县、乡、村的组织引导作用,对组织规模性转移输出的,乡(镇)政府和县级人社(就业)部门负责人亲自送达。引导省外企业、劳务服务组织与省内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输出基地,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七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台账建设,全州各县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当前脱贫攻坚重要工作举措,高度重视集农村劳动力需求信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台账,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力求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不漏统、不漏报,切实摸清本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加快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把采集农村劳动力资源基础数据平台建到县、乡(镇)、村,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

八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大力扶持农村创业者创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全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政府激励创业创新、社会支持创业创新、劳动者勇于创业创新的生动局面。

记者:德宏州在推进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赵科丁:自2016年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来,全州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24802人次(其中建档立卡人数:3437人,直过民族10309人),完成目标任务217000人的103.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590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20505人,直过民族13295人),完成目标任务数77000人次的163.5%;技能扶贫培训2001人(建档立卡454人,直过民族854人),完成目标任务书2000人的100.05%。

2017年1-6月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2937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3658人次),完成目标任务数8.28万人次的76%。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473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277人;省外转移(含境外):10247人),完成目标任务8万人次的64%。

(一)建立了长效机制,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送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通过宣传使各级干部和农村劳动力意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德宏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欠发达,推进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增加转移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脱贫途径,是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二是建立县、乡、村的组织引导机制,对组织规模性转移输出的,乡(镇)政府和县级人社(就业)部门负责人亲自送达。三是建立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地企业到我州投资兴业机制。四是建立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服务机构同省内外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对接机制。五是是建立省外企业、劳务服务组织与省内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输出基地,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

(二)精准施策,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技能扶贫显成效。技能扶贫行动开展以来,德宏州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免费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确保掌握1—2项实用技术。如德宏州首期土蜂养殖培训班、德宏州砌筑工、家政服务培训班、德宏州首期电子商务培训班、德宏州中式烹饪培训班、瑞丽市养老护理培训班、芒市挖掘机驾驶技术培训班、芒市遮放镇电焊工培训班、梁河县面点厨师培训班、盈江县创业培训班等培训行动,充分发挥了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德宏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方案》初见成效。进一步加了大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和服务力度,统筹乡镇、村干部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队等各方面的力量,深入企业、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不愿培训、不想出去、不敢出去”的问题,营造“崇尚技能、主动外出务工”的社会氛围,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方案规定的“八个一批”实现途径和“十条优惠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举措。通过对企业及建档立卡劳动力的政策引导和资金奖补。截止7月州内企业已吸收290人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242人达到长期转移就业。

(四)进一步加大地方就业投入。2015年地方配套就业资金2000万元;2016年达到2200万元。2017年我州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到2600万。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全州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农村创业者创业4020人,发放贷款金额31263.2万元,占发放贷款总人数的69.12%。其中:通过“贷免扶补”扶持农村创业人员创业3410人,发放贷款金额25609.2万元;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农村创业者创业644人,发放贷款金额5654万元。

(五)创业园区建设高效运转。 2016年,我州建成一个青年创业园(德宏青年创业园)、一个人社众创空间(德宏人社众创空间)、两个校园创业平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创业平台、德宏职业学院校园创业平台),并已全部通过省级评审,认定为省级创业园、省级众创空间、省级校园创业平台。

目前,入驻德宏青年创业、德宏人社众创空间的创业者(创客)共有78人(户),带动就业300余人就业。其中:农村创业者33人,占入驻总数的42%。

记者:德宏州在推进“两个专项行动”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

赵科丁:目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门协作不够。整合资金,强化培训,全州一盘棋。按照“渠道不变、统筹规划、整合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进展缓慢。没有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整合方案,依然停留在口头整合上。。

二是劳务输出困难。德宏州地处祖国边疆,有四个县属于边境县,更有多种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由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影响,本地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到内地工作,更愿意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给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记者:请谈谈德宏州在下一步推进“两个专项行动”的工作思路?

赵科丁:一是进一步宣传推进《德宏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方案》。方案出台后,尽管方案中提出了“八个一批”及“十条优惠政策”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但企业和群众知晓率不高。为了更好的发挥方案的作用,下一步我州将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图片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宣传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激发和调动全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瞄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劳动力群体,目标精准,靶向发力。摸清需求,按需施策。做到入户调查、就业培训、帮助转移、跟踪服务全覆盖。

三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市场的内接外连作用,建设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

四是创新方式,提升技能。创业和技能培训是解决劳动者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要把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作为劳动者提升素质,提高就业的重要手段。

五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台账。进一步夯实转移就业工作基础,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精准工作对象,精准服务,做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转尽转,实名登记,动态监测。依托基层调查登记,全面摸清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建立工作台帐;依托互联网,建立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实名制动态数据库,使各级各部门明确本地区转移就业工作对象,并动态管理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信息,准确体现转移就业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