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搭建转移平台 促进就业增收
——访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云雁
近年来,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城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加大推进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持续上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转移区域逐步拓展,劳务收入稳定增长,助推脱贫成效显著。近日,记者采访了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云雁。
记者:请黄局长介绍一下楚雄州工作开展的情况。
黄云雁:2016年末,全州常住人口273.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5万人,占总人口的68.97%。全州共有农村劳动力约120万人,全州有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33万人。
2016年,全州新增培训农村劳动力20.84万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73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7.7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0.32万人。2017年1至6月,全州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16.6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7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7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9万人;全州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49万人,预计取得经济收入73亿元。
记者:请介绍一下楚雄州开展两个专项行动的主要做法。
黄云雁:我们的主要做法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规划引领,战略推动。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战略全局加以统筹谋划,制定出台了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列为全州脱贫攻坚14个行动计划之一,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按照规划安排,未来五年我州将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乌蒙山区和滇西边境山区2个片区区域为重点,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州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二)多措并举,精准帮扶。一是各级人社部门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将转移任务分配到乡镇、村委会,做到转移就业人数精准、转移就业方向精准,逐步实现转移一批,脱贫一批的目标;二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各乡镇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将调查数据以乡镇为单位按季录入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定期进行维护,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和资源共享;三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农村求职者提供信息查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报名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同时,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组织发动,有效提升了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四是举办专场招聘会,将用人单位邀请到农村劳动力集中的乡(镇)、社区开展招聘等方式,使其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各类用工信息,有力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是增强用工信息收集能力。充分依托省内外各级人社部门和中介机构,广泛收集省内外的各类用工信息提供给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六是不断拓宽和巩固转移就业空间,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巩固和拓展了面向福建厦门市、浙江长兴县、广东深圳市、鹤山市、江苏南京市等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100多家企业,并与毛里求斯、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泰国及中智公司等国内外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国际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在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广东鹤山市建立了“劳村农动力转移就业劳务工作站”,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有序组织大批成建制农村劳动力到省外转移就业,实现精准脱贫;七是开展沪滇人力资源对口帮扶合作。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对沪滇人力资源对口帮扶工作的部署,制定了人社部门沪滇人力资源对口帮扶合作实施方案,深化与上海市杨浦区、嘉定区合作层次,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序开展对口劳务输出,进一步构建劳务输出劳动关系保障机制。
(三)夯实基础,强化培训。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州始终把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其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开展订单培训。完善与州外、省外用工单位的信息互通机制,加强供需对接,把用工单位的岗位技能培训引入输出地,结合企业需求和群众意愿,把素质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训。二是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作和配合,重点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将实际操作与理论培训有机结合,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误,既让普通工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又解决了用人单位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稳定了农民工就业。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在就业技能培训方面,探索开展了用农民工培训农民工的新形式,使技能培训工作更接地气,更具实用性和带动作用。
(四)培树典型,示范引路。为不断健全县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严格按照省人社厅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我州南华县、永仁县、武定县被省人社厅认定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同时,在全州10个县市各确定了1个乡镇作为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的建立,对推进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引凤还巢,扶持创业。一方面,立足于“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着眼于“有基础、想回来、肯创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各级人社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组织农村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从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贷款扶持、跟踪服务等各方面提供创业扶持。2016年,全州共计向农民工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5.66%;扶持创业1728人,占扶持总人数的51.41%;带动就业8810人。二是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以南华县纳入全国第二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和禄丰土官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成为省级示范创业园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创业环境,提高创业集中度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发挥了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六)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在利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充分构建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三屏合一”全方位、立体式的人社宣传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力度,做到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报刊上有文字、网站上有图文,及时向社会公开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情况,广泛宣传最新用工信息和农民工就业政策,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联合新闻媒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典型事例进行跟踪报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各级人社部门还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到转移就业人员较多的村委会,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向其家属通报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工作和生活情况。
记者:请谈一谈工作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黄云雁: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稳定性不强。三是农村劳动力盲目外出务工导致找不到工作或上当受骗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四是各县市劳务输出进展不平衡。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省人社厅、州委、州政府关于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部署,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统计监测和跟踪服务,勇于开拓创新,切实抓好两个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狠抓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确保圆满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人社厅下达的目标任务,努力推动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