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公告 >

保山市:培训促就业 转移助脱贫

保山市:培训促就业 转移助脱贫

——访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云青

保山人社历来高度重视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始终把“两个专项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有力助推保山经济社会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云青。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保山市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杨云青:保山市辖一区、一市、三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31.15万人。按性别分:男性69.9万人,女性61.25万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以上6.15万人;高中33.17万人,初中84.77万人;按年龄结构分16—30岁52.28万人,31—40岁46.19万人,41—50岁32.68万人。常年在昆明及省外务工就业15.9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80万左右,有就业意愿的60万左右。全市共有贫困县4个,2016年末,有14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1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贫困劳动力,多数以初中学历为主,少数为高中以上学历,通过近两年的培训,有15%以上的贫困劳动力掌握了1-2门技能,多数贫困劳动力在区内就近就地打工,少数到市外或省外务工。

记者:那我想问一下杨局长,今年保山市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杨云青: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压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了《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建立技能扶贫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落实机制和责任压实机制的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挂钩结对、责任包干、协调帮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村劳动力“挂包点”工作制度,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挂帮扶贫工作同部署、同安排。成立了技能扶贫与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责任区域、工作内容,做到了处级干部两人包一个县(市、区)、联系一个市级园区;科级干部包一个乡(镇)、联系一户重点企业。建立了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确实推进全市技能扶贫与转移就业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专项行动目标责任压实机制,加强沟通,明确责任,及时将年度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按照月有数据、季度通报、年中督查、年末考核等方式检查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

(二)突出抓手,注重工作实效。一是工作思路“实”。建立多元化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格局,2017年我市以14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1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15.27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按照“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和“加强转移就业脱贫”的要求,把“以培训为基础,以转移就业为核心,以脱贫、摘帽、增收为目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工作做好做实,精准发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二是服务保障“优”。依托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通过市、县、乡、村、企业、个人六级网格布点,全面建设市、县两级管理中心为主系统,覆盖乡(镇)、村(社区)和企业、培训机构、职业中介机构、对外劳务合作机构、个人手机客户端等12个板块50多个子系统一体化的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全面掌握全市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对贫困人员精准技能培训和精准推荐就业。三是培训对象“准”。在开展技能扶贫培训中,重点聚焦建档立卡户人员,做到每期技能培训班参培人员中建档立卡户人员必须达到30%以上。四是宣传引导“广”。每个乡(镇)、村(社)专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的宣传专栏,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等一线群体的作用,通过进村入户的方式在田间地头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政策。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一是摸清底数。切实摸清全市贫困人员的底数,做到人数清、情况明,科学合理认定技能扶贫对象。二是突出培训针对性。各级培训机构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珠宝加工销售等经营实体,认真组织扶贫对象开展种养殖、纺织、缝纫、驾驶、汽车维修、餐饮服务、玉雕等实用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贫困人员的技能素质。

记者:杨局长,保山市2017年实施技能扶贫和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及亮点?

杨云青:2017年,保山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园区发展需求,扎实开展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工作。截止6月底,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9.75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18.55万人次的52.6%,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12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2.83万人次的145.56%;全市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04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86.5万人次的93.7%,其中:累计转移到省外13.29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17.67万人次的75.2%;新增转移就业9.54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15万人次的63.6%,其中:转移到省外就业4.14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8.5万人次的48.7%,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0.48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1.04万人次的46.2%。全市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到昆明及省外26423人,女性12348人,高中及以上6934人。其中:广东11427人,深圳4430人。江苏3477人,上海1223人,北京1259人,福建1371人,其他省3236人。涉及电子电器制造、纺织、建筑手工制造、水利水电等各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亮点:

(一)园区、“园中园”建设带动就业。保山工贸园区及各县、市“园中园”建设快速推进,大量规上企业入驻园区、“园中园”,有效带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如:西安隆基,现培训产业工人240人,建档立卡户占10%。

(二)抓实人力资源,主动服务园区。围绕我市农特产品加工、新材料、轻纺、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六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高位切入,超前谋划,为园区(园中园)的企业发展做好招用工服务。一是出台保山市园区(园中园)企业招用工五项激励扶持措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给予一次性300元的购买生活用品资金补助;对职业院校培养推送学生到我市园区(园中园)企业实现就业的,按每人300元标准给予院校资金补助;对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公司等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按每人200元给予资金补助;强化岗前培训,对用工企业组织新招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进行培训的,按每人300元给予用工企业培训资金补助;对企业用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分别按照缴费满一年500元、两年800元、三年1000元给予用工企业资金补助。二是成立了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园区(园中园)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开展园区(园中园)企业招用工激励扶持相关工作;深入企业收集工资待遇、保险福利、人员安置等信息,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建立招用工信息网站,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招用工机制,促进招用工信息共享;统筹协调全市人力资源,配合园区(园中园)企业完成招用工需求;增强企业招用工主体意识,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督促履行社会责任;开辟就业自助超市,通过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充分整合园区(园中园)就业数据,以互联网方式自动分类对接供需双方。

(三)依托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实现线上供需对接。依托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整合全市就业数据,公共就业线上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实现互动,系统推广使用目标逐步显现。截止6月30日,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录入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87.7万人,安装系统客户端1237个,发展企业会员单位121户,发布政策法规72条,发布服务指南134条,发布招聘信息174条,发布求职信息7050条,已开通招聘、政策手机推送服务,推送招聘短信177005条,开通了微信客户端信息推送服务(微信用户可通过微信客户端录入自己的个人信息进入信息库),目前已有2500多个微信用户。

记者:保山市在推进“两个专项行动”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

杨云青:通过努力,保山“两个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尚未转变。市场竞争对劳动者文化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许多农村劳动力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培训的内容接受能力有限,严重影响技能培训的效果,直接影响转移就业。此外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弱化了政府对劳动力转移的调控职能,无序性转移就业多,难以有序组织转移就业,导致组织化供需的成效不明显。二是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不足。人社部门在履行稳就业、保基本、促公平的主业中,涵盖了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到事业的各类就业群体,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人员兼职、多重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岗位人员不稳定、难管理、服务水平低,难以适应目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转移培训资金缺口较大。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在各个方面都予以了保障,但由于基础薄弱,财政紧张,经费上始终存在缺口,在对现有的培训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上离就业培训的现代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

记者:请谈谈保山市在下一步推进“两个专项行动”的工作打算。

杨云青: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在下步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压实责任。认真落实《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建立技能扶贫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落实机制和责任压实机制的通知》,理清思路、转变作风,提高效能,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抢时间抓进度,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二是统一口径,建好台账。切实落实人社部门牵头,相关责任部门和乡(镇)配合的县级统筹统计工作制度,准确把握统计范围,把以工资性收入或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统计范围,真正做到不重不漏,应统尽统,全面、真实、及时、准确反映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状况,在县、乡(镇)、村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信息台帐,逐步实行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动态管理,及时分析研究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三是摸清底数,精准施策。重点摸清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去向和意愿,特别是要摸清省外和园区(园中园)转移就业情况。按照农村劳动力培训意向、就业意愿,结合重点园区、重点招商企业需求,以及滇沪、滇粤等劳务协作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培训与转移就业有效对接。

四是强化服务,做好保障。充分发挥市人社局驻园区(园中园)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的作用。引入3家左右经人社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到工作站,服务园区(园中园)企业招工及后续的踪管理服务。全面落实保山市园区(园中园)企业招用工五项激励扶持措施,解释放策效应,多形式、多角度,以服务园区(园中园)企业为主线,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切实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建设工作,带动一批转移就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实现稳定就业。

最新信息